發布時間:2016-12-13 15:47
近年來,在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下,PPP模式的頂層設計不斷完善,掀起了一輪招標建設的熱潮。但與此同時,簽約落地項目率不高、低價惡意競爭等現象引發社會各界關注。業內人士表示,“摸著石頭過河”的PPP正面臨洗牌,如何篩選引進民間資本是市場良性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。
“PPP模式”盛宴開席:為啥“叫好不叫座”?
“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(PPP)”,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共同提供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。從20世紀90年代起,PPP模式開始在中國發展,早期集中在高速公路、水務、城市軌道交通等領域。2000年以后,拓展到市政公共事業,如污水處理、地鐵等行業。
PPP項目的大力推進,與全局規劃與頂層設計密切關聯。數據顯示,自2013年至今國務院各部委出臺相關政策50余項,特別是2014年以來顯著加快,地方政府也出臺相關配套舉措。記者梳理發現,2016年財政部公布的第三批PPP示范項目共計516個,計劃總投資金額月約1.17萬億元,在項目數量與投資金額的增幅上遠超前兩批示范項目。有媒體統計,截至2015年末,地方公布的PPP項目達1800多個,累計投資額達3.4萬億元。
盡管PPP模式積極推進,但能找到合作伙伴的是少數,一些項目處于無人問津狀態?!半S著市場快速發展,參與各方對PPP模式正在重新審視,轉變觀念認識,這種氛圍是行業發展的新動向?!鄙罡Y本創始人王棘表示,對于地方政府而言,此前一些地方將PPP作為緩解債務壓力、“甩包袱”的手段,接觸項目時往往想到的是現金流和資金成本,用“銀行的錢”、與央企合作成為首選,但由于落地項目少、區域發展速度慢,地方政府的思路正在轉變;對社會資本而言,早些年參與的更多是“基礎建設”,并不是地方“基礎經濟建設”,沒有發揮外腦、管理、資源整合等優勢,選了最苦最累的活,影響積極性。
財政部PPP中心數據也反映出社會資本參與項目的現狀。在今年7月底,中心負責人介紹說,前兩批示范項目已簽約的社會資本共119家,其中民企43家、混合所有制8家、外企3家、國企65家。民企占比為36%,前三類非國企合計占比45%。
王棘表示,國家倡導PPP模式,政策落腳點不在于稀釋地方債務風險,緩解土地財政困難,更大的意義是發揮社會資本管理和技術優勢,參與地方經濟社會軟實力與硬實力建設,轉換提升政府職能。
吸引社會資本參與:項目整體打包 注重規劃設計
有業界人士對記者坦言,目前社會資本參與PPP項目最大的困難是籌集資金,最關注的是項目穩定收益。“在資金籌資渠道上,除非申請到了政策性資金,否則市場上綜合融資成本在8%以上,而PPP項目‘非暴利’的特點導致其回報率在9%至10%。此前經手的一個項目就是因為投資回報率低,最終陷入長期協商中?!?/p>
此外,市場上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時有發生。上述業界人士介紹說,有企業以低于其他競標方1/2甚至1/4的價格中標。如果項目招標方以低成本為目的犧牲質量,將為后期項目運營帶來隱患。
針對如何吸引社會資本良性參與PPP項目,王棘認為要從設計規劃著手,前期在權責劃分、風險共擔的表述上越詳細,后期操作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就越少。
“不能讓民間資本參與項目時,只有骨頭沒有肉。”他建議將項目整體打包給社會資本建設運營,以智慧城市為例,城市建設的盈利空間有限,而運營管理才是吸引社會資本參與、發揮其優勢所在?!霸诘胤秸磥恚琍PP更像是債權,需要日后進行償還,更愿意拉長項目合同期限,一些不適合的項目也整體打包進來。
但對社會資本而言則像是股權,他們希望參與項目的各個環節并有發聲的權利,才能帶動積極性投入自身資源。此外,社會資本參與PPP項目時,應研究地方經濟結構,選擇國家鼓勵的朝陽產業進行布局,以產業為導向進行規劃設計。”
針對如何激活項目資本的流動性,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趙福軍對媒體表示,以銀行貸款為主要融資方式,難以滿足投資大、期限長且收益不高的PPP項目融資需求。他建議,將項目投資形成的收益或現金流變成可投資的工具,形成上市交易的證券化產品,增強投資PPP項目資本的流動。
“風投機構很少會投資PPP項目,因為回報周期動輒十幾年、幾十年,時間太長了。如何選擇、引進民間資本是關鍵。” 中國財政學會會長賈康表示,合理風險分配是PPP效益最大化的前提,要將物有所值評價、財政承受論證、支付義務管理、中期評估和最終績效評價等環節做扎實。此外,財政部、發改委等部門都在關注PPP的發展,相關部門間的協調溝通很重要?! ?/p>
來源:人民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