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時間:2021-10-12 09:00
9月28日,在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(COP15)即將召開之際,由基投公司下屬的大理蒼洱投資建設有限責任公司攜手COP15組委會共同推出的“洱海生態廊道線上科普館”微信小程序在大理州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(洱海)論壇新聞發布會現場正式發布。
“洱海生態廊道線上科普館”以“游云南”微信小程序為基礎策劃建設,以洱海生態廊道為牽引,通過9大板塊以中英文雙語詳細介紹了洱海及生態廊道周邊的鳥類、魚類、昆蟲類、兩棲動物、哺乳動物與爬行動物,植物與藻類,生態環境,洱海氣象,洱海生態廊道的人文風情,并設計了多個趣味專題,共計145條內容,為公眾帶來“云游洱海廊道學知識”的特色體驗。
“洱海生態廊道線上科普館”微信小程序生物多樣性大會召開為契機發布,將云南大理洱海邊豐富的動植物、生態環境資源、洱海生態廊道沿線的人文風情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“小故事”,匯聚成一篇篇生動而活潑的畫面,向公眾普及洱海生態知識,向世界展示洱海生物多樣性之美提供了全新途徑,對促進公眾對洱海生物多樣性的認識,進一步增強公眾環保意識,促進洱海生態環境保護與發展,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,實現人人參與共建洱海生態文明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重要意義。
洱海生態廊道線上小程序科普體系分為“飛羽洱海、洱海錦簇、魚躍洱海、蝶舞蟲影、水陸兩軍、蛇獸出沒、洱海氧吧、道地人文、彩云洱?!本糯笾黝}。每個主題的內容設計上,遵從趣味與科學性兼顧的原則,在科普的基礎上,融入各個類別的知識。除了科普洱海生態廊道常見的秧雞、鷺、鷗類等鳥類種群外,加入洱海鳥類專題知識,如蒼山洱海的鳥類垂直分布情況、洱海的鳥類遷徙方式、洱海鳥類的居留類型等,同時兼顧不同板塊之前的聯動。
為確??破罩R的準確性和專業性,小程序內科普內容基于洱海生態廊道及周邊的實地調研和文本研究,邀請了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呂植教授、《博物》雜志內容總監劉瑩、自然保護攝影師奚志農等10余名各領域專家以及大理大學東喜馬拉雅研究院,大理州白族文化研究院,四川省地礦局區調隊等5家機構進行專業指導以及學術審校。
針對科普小程序的普通用戶缺乏堅實的生態科普知識基礎,專業的學術內容文本不易閱讀的特點,在科普知識內容撰寫上,采取更具文學性及故事性的方式,匹配精美的圖片,避免生硬而刻板的生態學知識描述,力爭在確保科普內容科學性的同時,喚起讀者用戶的興趣。
此外,為增加與讀者用戶的互動性,公眾可以在游覽廊道的同時,通過小程序的導航功能,到達物種的觀測區或是文化景觀點所在地,在游覽過程中學習生態知識,還能生成定制海報,通過分享傳播,傳遞生態文明思想理念,讓游客有不一樣的科普體驗。
